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是教育部的法规文件与上海市的教育纲要所明确规定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幼儿园一直重教学、轻游戏, 重认知发展、轻情感与社会性的培育。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游戏与学习的乐园,从2008年起,市教研室在全市开展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 究,以期强化游戏的作用与价值,使幼儿获得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本文刊登在《上海托幼》09年第十期上。
从2008年起,市教研室在推进全市幼儿园二期课改的实践中,强化了幼儿游戏活动的研究,力图通过提升教师们组织游戏活动的专业化品质,以达到让幼儿快乐游戏、有效学习的目的,使孩子们在新课程的土壤中,更健康、更快乐、更和谐地成长。
然而,尽管“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困惑不少。本文,把我在实践中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以期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有所支持。
一、为什么现在要重新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
在全市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重新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注重教学、重视学习,已成为我们传统观念下的一种文化习惯。从家长到教师,从幼儿园到社会,都 聚焦在孩子们知识技能类的学习上,以至成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砝码。八十年代,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强调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是游戏。上海的新课程把“游戏活动”作为与“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并列的幼儿园重要的四大活动形式之一。这些都是基于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价 值认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颠覆!
第二,是对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的一种敬畏。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尊重、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法规文件,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现在,幼儿园的游 戏,不仅是本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规定的一种课程样式,而且,也成为08年新颁布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强调的“保证每天一小时自主游 戏和自由活动时间”的一个要求。因而,在日常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我们不能对游戏活动采取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态度,要本着对课程法规文件的一种敬畏感,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一切要求,使幼儿园的课程能更加全面、合理,更有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第三,是对学前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一种负责。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在幼儿自主、自发进行的快乐游戏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情商、社 会化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同时,也有效地提升着幼儿解决问题的智慧,刺激着孩子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可以说,游戏,是幼儿健全人格奠基的一个重要 手段,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课程内容。
二、如何理解“自主游戏”的内涵及“每天1小时”的安排?
在本市的课程方案中,幼儿园的游戏,除了“手段性游戏”外,还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要求“保证每天有一小 时的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这里的“自主游戏”,其内涵和特征是指:无外在活动目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的活动;是幼儿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度,自发、自 主的活动;是更注重活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的活动。
那么,如何处理“每天1小时”的安排问题,我们不少区、县和幼儿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有的是“独立型安排”,每天在教室的一方,有专门 的“游戏天地”,让孩子很方便、很自由地在那儿尽情游戏。有的是“结合型安排”,在幼儿园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与区角活动、与专用室、与走廊等有机结合,满 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例如,黄浦区的幼儿园,在中心城区“寸土是金”的现状下,她们创造了“一‘角’两用”的经验,在中、大班,上午的区角活动以“个别学习 为主”,下午的区角活动,“以自主游戏为主”,很辨证地处理好了“个别化学习”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游戏要制定计划吗?
既然,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无外在目的的活动,那么,教师若象集体教学活动那样预设每一个游戏计划,肯定会异化游戏的本质和内涵。在自主游戏中,我们更 注重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与环境、材料互动中激发游戏的兴趣;我们更注重教师游戏过程中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我 们还注重教师游戏后的反思与调整,使幼儿园创设的游戏活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当然,在每学期开学初的“班级计划”中,在分析上学期本班孩子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立本学期在“游戏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发展的元素,也是十分有必要 的。诸如,重点观察“游戏中幼儿的合作、交往水平”“了解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角色行为”等,也是让幼儿园游戏活动更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大课程目标。
四、游戏与“区角活动”、“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看?
首先,关于游戏与“区角活动”的问题。在本市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为何要把区角活动分为“个别学习性区角”和“游戏性区角”?我们认为,“个别学习性 区角”,是应对“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的。我们不希望把幼儿的学习活动,全部由集体的方式来组织,那样,就失却了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来个体建构、学 习的机会。因此,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既有适合共同建构的集体教学活动,也有适合个体建构的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同样,“游戏性区角”,也是在空间有限的情 况下,教师们的一种尝试。关键是,要理解学习与游戏的不同特质,辨证地处理好区角活动的各种关系,体现其不同的教育功能。
那么,如何判断区角活动的性质?我的体会是:一看年龄。对托班、小班而言,我们就不必去强化学习与游戏的不同性质,让区角活动自然地拥有学习与游戏的 双重价值。而中、大班,我们则需要作一个区分,以更加突现个别学习与自主游戏的不同价值。二看作息安排。有的幼儿园在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表中,就能清晰 地、辨证地反映其上午与下午“区角活动”的不同倾向。如,上午的区角活动“以个别学习为主”;下午的区角活动“以自主游戏为主”。三看现场。在区角活动的 现场,其活动的氛围、幼儿的状态,以及孩子们与材料互动的行为,都能清楚地判断其区角活动在课程中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其次,关于游戏与“主题活动”的问题。自主游戏与主题活动同样都有情景、情节,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实践中,教师们也有不少困惑。根据目前 本市幼儿园在实施主题课程中的不同做法,一般有“融合型”与“并列型”两种处理方式(见《幼儿教育》09、4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一 文)。“融合型”的,“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使两者融合,互为生成”。比如,本市的南西幼儿园,在游戏特色的课程中,就体现了游戏与学习的有机融合关 系。而“并列型”的,则“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并列,相互独立”。我以为,大多数幼儿园,在达不到有机融合的境界下,实施并列的做法,也更有利于 学习与游戏在课程中各自价值的体现与保证。只是,并列,不等于割裂,在主题内容与游戏情节有关联的情况下,做一些“手拉手”的联系,也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有 机整合。
五、怎样评价“角色游戏”的水平?
对幼儿园的一次角色游戏,如何评价其水平,这是非常专业的。我在观摩游戏活动的实践中,常常关注这些要素:一看班级,先得了解是什么年龄班孩子的游 戏,这直接关乎其游戏中反映的经验与发展的水平;二看数量,现场了解一次角色游戏有多少“角色摊位”。数量太多,幼儿忙于自己“干活”,会影响彼此的互动 与交往。反之,数量太少,则没有“活”干,幼儿无所事事,也会影响游戏的开展。三看内容,即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内容。角色游戏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 征、心理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正在进行的主题内容与经验有着直接的关联。四看材料,了解游戏中材料提供的情况(如,材料的数量、性质、投放方式 等);五看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如,角色行为、模仿行为、构造行为、表现行为等),以及发展水平(如,规则意识、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 交往水平等);六看教师,观察教师在游戏现场与幼儿互动的水平和游戏交流分享的水平。总之,这六个要素不是割裂的,是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
六、“结构游戏”要教吗?
结构游戏,其性质亦隶属于自主游戏的范畴,也是没有外在目的,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因而,是不用教的,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游戏活动。但是, 在结构游戏中,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困惑是,如果幼儿的搭建水平低怎么办?如果遇到结构中的技能问题,如,延长、平铺、架空、围合以及布局等困难,教师要教 吗?
的确,结构游戏的水平与结构的技能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处理好既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建构,又能不断提升幼儿的结构技能与水平,让幼儿 获得建构的自信?来自一线教师们的实践经验是:第一,幼儿经验的交流。利用孩子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相学习。如,在交流分享时,请小阳介绍“高架为何能那 么高又不倒下来的好办法”,请小明讲讲“你是怎么把花园围起来的”。幼儿间的交流,是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第二,教师作品的分享。教师不妨自己搭建 一些作品,如,花篮、小狗、城堡等,提供幼儿欣赏、探索和学习。但要注意,教师的作品,其技能水平,应该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发挥适宜的作 用。第三,需要时适时介入。当幼儿兴趣疲软、或几近放弃时,教师可以同伴身份适时地介入。“我们一起来试试,也许换一块积木就不会倒下来了”,教师的介入 要赶在幼儿放弃前,使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激发更大的活动热情。
七、“玩沙玩水活动”怎么评价?
水与沙土,是幼儿亲近自然的最好游戏材料。在玩沙玩水游戏中,幼儿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也体现着幼儿的智慧和力量。但是,玩沙玩水活动如何评 价?怎样的沙、水游戏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在乎这些要素:比如,是真玩吗?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或为了达到成人功利性目的的“假玩”。真玩 的孩子是投入的,是会玩的,是非常愉悦的。再比如,是方便地玩吗?由于玩沙、水游戏的特殊性,在设施创建、沙水管理、幼儿洗漱等方面如若创设的条件比较理 想,那教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就乐于组织幼儿活动,就能坚持开展沙水游戏。还比如,是创造性地玩吗?在教师提供沙水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幼儿能否在游戏中 获得新的经验,并表现出他们的探索和智慧,想象和创造,这是评价玩沙、玩水游戏的重要视角。
八、角色游戏的交流与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交流,有何不同?
由于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与学习性区角活动同属低结构类的活动,因此,必要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品质,使之更加有效。
那么,教师在组织这两类活动的交流分享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第一,应把握活动的不同性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是属于学习活动,也是教师有预设目的和 教学计划的活动。尽管它相比较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对目标的达成更松散些,更注重过程,但在区角中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计、观察的重点等,都蕴涵着教师的 目的性和预设性。而角色游戏,是属于自主游戏活动,它没有外在目的,是幼儿自愉自乐的活动,因此,交流的重点是快乐分享。第二,应注意不同的交流内容。个 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交流,教师常常围绕着材料投放的目的和现场重点观察到的幼儿操作情况来展开的,体现了教师一定的预设性。比如,“今天你在串珠子中,有 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今天鸡蛋在水里沉浮的情况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今天你去尝试玩滚球游戏吗,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使幼儿通过交流,能达 到分享、梳理、归纳和提升学习新经验的目的,并进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愿望。而角色游戏的交流,可能更多的围绕“今天你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 “你做理发员遇到什么困难了,让我们一起帮你想想办法”……总之,交流的动机、目的、内容,服从于活动的性质,服从于活动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新闻
既然,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无外在目的的活动,那么,教师若象集体教学活动那样预设每一个游戏计划,肯定会异化游戏的本质和内涵。在
1.立国教育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立国教育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立国教育网”或“立国教育联盟",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立国教育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立国教育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
年终盘点 |中国教育报发布2020中国高等教育
2020-12-29 11:12:18
-
以评价改革牵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20-12-11 11:19:05
-
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
2020-10-16 17:21:52
-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
2020-08-14 17:22:29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